作者: 沐流尘居士 发布日期:
2009-1-31 |
感谢楼主发起的讨论
本人随便发表几句浅陋见解权作抛砖引玉之用吧
祛寒勿过于辛燥,
——见到“寒”,比较普遍想到的都是举一些伤寒类的例子吧,确实此话在伤寒病中尤应引起重视。本人就另外举别的例子说说吧:好比说内生寒痰,多以陈皮、半夏、砂仁一类。半夏就是辛散温燥的,可祛寒并化痰。然辛燥之品多易伤阴。所以不能将半夏的量用的太大,尤其出现有阴虚干渴症状时半夏尽量不要再用了。
《医学启源》: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,大和胃气,除胃寒,进饮食。
《医学入门》:凡诸血证及自汗,渴者禁用
【宜忌】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、津伤口渴者忌服
养阴谨防滋腻,
——肾阴虚可用左归丸,成分是熟地、杜仲、菟丝子、附子、当归、山药、枸杞子、山茱萸等
其中熟地、当归虽补益肾阴,但非常滋腻。倘若兼有其他邪气存内,本应驱邪外出,滋腻之品反倒困邪,多做了无谓的事情,因此每每导致邪气闭郁而越来越厉害。因此可以考虑以六味三补三泻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),各部兼顾,补泻兼施,扶正同时又防留邪。
补脾注意运脾,
——脾以健运为用,脾气不运则补益难进。
好比说补中益气汤,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陈皮柴胡升麻当归一类,以升提中气为主,黄芪升麻补气升阳的同时也需要以柴胡陈皮等疏理脾气。
湿盛则可以参苓白术散类,入茯苓扁豆等渗利湿邪以健运脾胃;
湿浊痰盛可以入砂仁草果等醒脾燥湿运脾等等。
化瘀宜兼理气。
——化瘀要活血,气行则血行。是因为气为血帅,气对血有推动、统摄和化生的作用。气为阳是动力,血为阴是基础。气行血亦行,气虚血亦虚,气滞血亦滞,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,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。
引用《本草纲目》卷五十二:“故曰气者血之帅也。气升则升,气降则降;气热则行,气寒则凝。”治疗上,补气摄血、行气活血、益气固脱等都是这种理论的运用。
所以,活血化瘀一类方子中多在活血的基础上入行气之品
如复原活血汤,桃红赤芍川芎当归牛膝国老柴胡桔梗炙甘草地黄。其中桃红赤芍活血散瘀,入川芎一味血中气药,又并柴胡桔梗疏肝理气。都是体现了化瘀兼理气的宗旨。
纵观王清任的理血化瘀名方,多是化瘀药与理气药并用的,不妨作为参考。 |
作者: 浮世 发布日期:
2009-2-01 |
非常感谢妙主的解释,学到了很多!!!!!!1 [s:87] |
作者: 625095449 发布日期:
2009-2-07 |
引用楼主浮世于2008-12-16 20:36发表的 初学者请教脾胃术语析疑 :
看中医网上有这么一句话,想听听大家的分析。“用药应做到:祛寒勿过于辛燥,养阴谨防滋腻,补脾注意运脾,化瘀宜兼理气。 ”最好结合药方分析,不甚感激![s:87] |
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“顾胃气,存津液”。用药也是如此,中医治病贵在调和阴阳,以平为期。中医认为“寒者热之”,祛寒的药都是热性的,属阳。本身热性的药的药性多为辛甘,辛热之药,过用有伤阴之弊,所以要勿过于辛燥。比如麻黄汤用了辛热的麻黄、桂枝,就配伍了甘润的杏仁、炙甘草。
一般来讲,养阴的药都比较滋腻难运,像麦冬、地黄、黄精之类,会阻碍脾气的运化,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而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”若脾胃运化受阻,气血生化乏源,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。尤其是在治疗湿温类的疾病上,在用养阴药的时候更要注意避免滋腻之品,像《温热论》所言“恐其滋腻难散”,此时可以用花粉、知母这些苦甘寒的药,而避免纯用甘寒。另外在很多内科病里面,都存在着脾胃运化受阻的基础,所以即使用养阴药也需要注意,比如绍派医家用熟地黄常用砂仁末拌捣即是此意。
补脾注意运脾,就是因为脾胃为气机运化的枢纽,脾气得运则健。补脾切忌蛮补。比如补脾的祖方四君子汤里面就用了茯苓这一味淡渗流动之药。参苓白术散里面用陈皮、砂仁也是如此。
化瘀宜兼理气这个主要是从气与血的关系来讲的,气为血之帅,气行则血行。所以化瘀宜兼理气。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气并非就是指行气,行气的代表有血府逐瘀汤。此外还有补气活血的,比如补阳还五汤。 |
作者: 沐流尘居士 发布日期:
2009-2-07 |
引用第4楼625095449于2009-02-07 15:43发表的 :
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气并非就是指行气,行气的代表有血府逐瘀汤。此外还有补气活血的,比如补阳还五汤。 |
正解 |
作者: 625095449 发布日期:
2009-2-08 |
呵呵。见笑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