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何美杉 发布日期:
2008-10-23 |
是不是陆地和海中不一样呢 |
作者: 辰灵 发布日期:
2008-10-23 |
同源性 |
作者: 沐流尘居士 发布日期:
2008-10-23 |
请君试看《易传·系辞上传》的第十一章,
引文一段曰:“是故,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
“易有太极,太极生两仪”
关于“两仪”,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,计有七说:一说为阴阳,一说为天地,一说为奇偶,一说为刚柔,一说为玄黄,一说为乾坤,一说为春秋,但通常是指阴阳。
广义来说,“太极”可化裁为万物,生生不息,其中阴阳理论即可从此中而来。
请楼主细阅中医基础中的关于阴阳理论的介绍,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“阴阳对立”、“阴阳互根”、“阴阳消长”和“阴阳转化”四个方面。
楼主对郝万山老师与刘力红老师的言论似乎感到矛盾,抱有不解,其实问题出在于楼主只把眼光局限在于“阴阳对立”一点之中,而忘却了其余之三。
正所谓“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”“阴中隐阳,阳中隐阴”,万物之阴阳皆是互根互存、、相互转化、消长平衡的。从地域的寒热来分阴阳,则寒冷之地为阴,炙热之土为阳。
阴寒之地可化阴物也可生阳材,阳热之土可生阳材亦可化阴物,这才正体现了阴阳互根互存的意义所在呀!
好比说:
冬天的大地是冰冷的,因此冬天气候必然会化生冷的冰雪,然而,冰冷的大地下依然孕育着温暖茁壮的生命力,倘若这些生命力温暖的能力不够强,那么我们也将看不到来春充满生机的绿苗;
冬眠的动物必然将外表的体温与寒冬同化,然而体内依然是一颗足够温煦它生命的力量在跳跃;
极地的环境下有寒冰,也必然存在适应如此环境的充满活力的生物存在;
炙热的沙漠环境下是燥沙,但也可以存在有能够深深植根沙漠的绿洲;
海市辰楼是虚幻的代名词,但海市辰楼的虚幻正是来自于它另一面的真实存在;
毒物出没的地方附近往往也生活着它的克星;
毒草生长的地方附近也往往有它的解药,这不是常识真理么?
真真假假,阴阴阳阳,虚虚实实,这就是常道。
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我觉得这句话既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,也表明了一种世间万物阴阳归一的规律道理。
PS:今天刚巧看了百家讲坛关于《我读诸子百家经典》中的关于荀子学说的讨论,
其中,有一段话意思是这样:“荀子的许多话表面上看来往往跟孔孟的观点是有差异有矛盾的,但这恰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种‘和而不同’的宽宏以及一种博大”。
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并不矛盾,反而相互融洽相处,这不正是郝万山老师与刘力红老师两者的言论观点的体现吗?
再者,两位学者也并没有绝对地说“寒地只生阴物”或者“寒地必长阳材”,我觉得他们只是在引用一些例子来阐述自己对中医的理解。万请楼主不要走两个极端才是。中医的学术理念贵在“包容百家”,才能“兼济天下”。“中庸之道”概缘于此。
希望以上所述可以稍解楼主的疑惑 [s:88] [s:88] |
作者: 浮世 发布日期:
2008-10-24 |
引用第4楼妙手仁心于2008-10-23 20:37发表的 :
请君试看《易传·系辞上传》的第十一章,
引文一段曰:“是故,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
“易有太极,太极生两仪”
关于“两仪”,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,计有七说:一说为阴阳,一说为天地,一说为奇偶,一说为刚柔,一说为玄黄,一说为乾坤,一说为春秋,但通常是指阴阳。
....... |
妙先生说的不错,不过,阴阳互根,这我知道,阴寒之地也可以养育阳熙之物,同样也可以养育阴寒之物,不过,要理解这些,如果有具体之物来加以说明,可能会好理解一点。 |
作者: 沐流尘居士 发布日期:
2008-10-24 |
具体例子,不是也提过了么?
再举例的话,
例如说火山的熔浆是炙热的,但火山底层熔浆的周围还是会有熔浆所不能熔化的物质的。
举一个中药的例子可能更容易明白吧——例如说麻黄是辛散解表的,而麻黄根则是收敛固涩一类的,发汗与涩汗都同长于一样植物之上。
再实际来说,天山上也确实长有可以温肾壮阳功效的雪莲花。所以,理论跟实际是相吻合的。 |
作者: 沐流尘居士 发布日期:
2008-10-24 |
再翻了一下郝万三老师《伤寒论讲解》中的第21讲,
还有这么一段:“后来我看到一本药物栽培的小册子,说附子种在向阳的、温暖的、肥沃的土地上,产量会高,那确实是,附子在那么艰苦的地方都可以活着,你把它种在肥沃的、温暖的土地上,当然产量会高了。”
“韩国种人参,高丽参很有名,高丽参的力量确实不小,我在韩国的时候,就参观过好多种人参的地,发现土壤的成分,一定要化验,和山里生长人参的地方的土壤的成分、微量元素一致。光照要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这种光照。我们的东北也有人在种人参,我的一个学生他就大面积的种人参,有一年,他给我拿了小萝卜一样的人参,这么一大堆,我开始觉得这东西很厉害,我没有气虚,甚至有时候还偶尔有点高血压,不敢吃它,我就拿根人参须嚼了嚼,没事,没反应,也不是吃完人参觉得有精神,也不觉得上火,然后我就吃上小半枝,还没反应,嚼上一枝,还没反应,最后煮上两枝吃完了还没有反应。我说他种的人参不知道多少代了,已经接近小萝卜了,那一大捆我吃完了,既没有感到有补气的效果,也没有感到有上火的副作用。”
易地而处,药物本身的性味也会变化——适应不了新环境的,也便消亡了;适应了新环境的,也便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。阴阳两者的互相转化,概属于此类吧…… |
作者: 浮世 发布日期:
2008-10-26 |
引用第7楼妙手仁心于2008-10-24 22:39发表的 :
再翻了一下郝万三老师《伤寒论讲解》中的第21讲,
还有这么一段:“后来我看到一本药物栽培的小册子,说附子种在向阳的、温暖的、肥沃的土地上,产量会高,那确实是,附子在那么艰苦的地方都可以活着,你把它种在肥沃的、温暖的土地上,当然产量会高了。”
“韩国种人参,高丽参很有名,高丽参的力量确实不小,我在韩国的时候,就参观过好多种人参的地,发现土壤的成分,一定要化验,和山里生长人参的地方的土壤的成分、微量元素一致。光照要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这种光照。我们的东北也有人在种人参,我的一个学生他就大面积的种人参,有一年,他给我拿了小萝卜一样的人参,这么一大堆,我开始觉得这东西很厉害,我没有气虚,甚至有时候还偶尔有点高血压,不敢吃它,我就拿根人参须嚼了嚼,没事,没反应,也不是吃完人参觉得有精神,也不觉得上火,然后我就吃上小半枝,还没反应,嚼上一枝,还没反应,最后煮上两枝吃完了还没有反应。我说他种的人参不知道多少代了,已经接近小萝卜了,那一大捆我吃完了,既没有感到有补气的效果,也没有感到有上火的副作用。”
....... |
说的是,环境改变人,也改变了植物。所以说我们现在很多中药材都已经药效减弱和变异了,所以很多中药方临床治疗效果也有所降低了。唉!人类!!! |